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>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> 环境保护 > 空气环境信息
2015年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
来源:时间:2015-12-14
分享:

2015年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思路是,紧紧围绕全市环保中心工作,牢固树立“应急无小事”、“隐患险于事故、防范胜过救灾”的理念,依法依规开展环境应急管理工作。突出环境风险防控,强化风险评估、预案管理等工作,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,扎实推进基础与能力建设,不断提升监管、应对和保障能力,确保不发生违法排污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,不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。 

一、持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。建立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、制度,以石油化工、医药制造和涉重金属、尾矿库等行业企业为重点检查对象,以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、维护、运行和预案管理等为重点检查内容,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,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,加强环境风险防控,及时排除隐患,全力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。 

二、着力推进环境风险调查和评估工作。 结合排污申报、排污许可证管理等,进一步核实、确定环境风险调查企业名单,补充、完善调查内容,组织开展填报信息现场核查,督促、指导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工作。全面掌握企业环境风险源现状,摸清企业的环境风险物质、环境风险单元、环境风险防范设施、应急处置与救援资源、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等情况。 

三、强化预案管理和演练工作。加强对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编制、管理等工作的指导,督促企业在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,进一步修订、完善环境应急预案,并按要求备案。结合本地区环境风险特征,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。 

四、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。依据《信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》和有关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修工作的要求,督促当地有关部门、重点企业制定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并按要求备案。做好应急预案体系衔接,细化响应工作流程,提高响应措施可操作性,加强预案实施保障。及时调度、汇总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情况,总结评估应对经验,不断提高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水平。 

五、不断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制机制。继续深化应急联动机制建设,推动环保与交通运输、水利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,深化与安监、公安消防等部门应急联动内容,继续加强上下游和区域相邻地区应急联动机制建设。根据《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管理办法》、《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》等,制定应急应对规范,建立健全我市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制度,提升管理水平。 

六、进一步加大环保举报热线建设管理力度。借助 12369环保举报热线这一“桥梁”、“纽带”,创新丰富管理手段,拓宽畅通投诉渠道,充分调动公众参与、监督环保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。进一步优化管理系统,充实管理力量,规范工作程序,加大对重点案件的督办、审核和后督察,切实提升热线管理水平和案件办理质量。加大信息公开力度,通过新闻媒体、官方网站等,及时公布案件受理、办理信息,不断提高举报人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,努力打造环保为民服务、树立形象的平台、窗口。 

七、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。始终将应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摆在突出位置,并作为应急管理的常态工作,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调度,严格按照“五个第一时间”和“三不放过”的要求,依法、及时、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。同时,切实加强事后管理,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事件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工作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文件下载:
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