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桥区,原信阳县,1998年撤县设区,位于信阳市西北部,总面积1889平方公里,辖23个乡镇(街道、管委会),272个村(社区),人口91万。荣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区、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、全国产粮大县(区)、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等一批国家级荣誉。
平桥是历史悠久的人文旺地。前身信阳县有2600多年历史,是著名的“淮上文明”和“古楚文明”的发源地。“亡羊补牢”“闻鸡起舞”等流传千古的经典寓言诞生于此,“烽火戏诸侯”“子路问津”等著名历史典故产生于此。城阳城遗址在全国楚城故址中面积最大、最具有考古价值,是豫风楚韵的核心地区,出土的青铜编钟奏响的《东方红》乐曲,伴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响彻太空。这里流传着“叶公问政”“白公问言”等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,哺育了明代前七子之首、文坛领袖何景明及明代义士宋世杰等众多历史名人,走出了何景明、白桦、叶楠等文学巨匠。
平桥是可歌可泣的革命红地。有10多处革命纪念馆、红色文物遗址遗迹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红色资源体系,吴家尖山鄂豫边省委旧址及红军游击队诞生地早在1963年就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有着“豫南红珠”之称。作为大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的一部分和抗日战争根据地的开辟地,“红军桥”“红军洞”遗址诉说着平桥红色往事,先后有刘少奇、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,见证了峥嵘岁月、英雄史诗,为平桥儿女注入了红色血脉。
平桥是如诗如画的生态宝地。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齐备,是平桥独有的自然禀赋、生态底色。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目山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震雷山南北呼应,淮河、浉河横穿全境,总库容12亿立方米的出山店水库烟波浩渺。水资源丰富,总量年均为9.66亿立方米,年均降水量约1100毫米,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6条,大中小型水库162座,库塘堰坝2.9万处。植被丰茂,森林覆盖率36.4%,活立木蓄积量210万立方米。空气优良,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287天。乡村田园美不胜收,郝堂村名列全国首批美丽乡村,被无数游客感叹为“梦里老家”;新集村被中央电视台形象地称为“被干净唤醒的村庄”,全区共有传统村落18个,生态宜居村落200个。气候湿润,不干不湿,不冷不热,享有“北国江南、江南北国”之美誉。
平桥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地。在全国居中位置,承东启西、连南贯北,是郑州、武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间的重要节点,是信阳“四区一枢纽一屏障”发展战略中,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枢纽的主要承载地。境内明港机场通航21座城市。有高速4条、进出口9个,国道2条,铁路2条,高铁站2个,基本形成纵横南北、横贯东西的高速、国道双十字交叉的国省道公路网。淮河长台关至息县段内河航运工程落地后,将形成独具特色的公、铁、空、水立体交通网络。
平桥是前景广阔的发展高地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牢记“两个更好”殷殷嘱托,聚焦“四高四争先”战略部署,认真落实市委高质量发展工作布局,深化先进制造业示范区、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、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、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、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“五区”联动,经济运行稳中有进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获评全市项目建设、纾难解困、保交房、“两新”和促消费等工作先进单位。作为信阳工业发展排头兵,工业总产值占全市三分之一强,境内规上工业企业270家,钢铁及精深加工、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蓬勃发展。2024年1-12月规上工业产值433亿元,占全市37.5%;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2%;规上工业增加值77.2亿元,同比增长6.5%,工业经济实现稳中向好。
平桥是宜居宜业的生活福地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.9万人次,新增技能人才1.2万人,城镇新增就业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、“雁归来”工程等均提前完成市定目标。区妇幼保健院完成整体搬迁,区精神卫生康复医院竣工投用。以雷山匠谷为载体的产教融合示范区,成型蓄势,信阳科技学院建成获批,航空服务学校成功升格高职院校,与比亚迪、科大讯飞等合作共建产业学院4个,片区在校生突破3万人,“大别山区域职教高地、工匠摇篮”品牌愈擦愈亮。实现高考招飞工作全省“十二连冠”。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日趋完善,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。4所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,建成美好邻里中心5所、老年助餐场所53个,全省养老服务工作现场观摩会在明港召开。“三零”平安单位创建不断深化,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完善。信访积案化解成效明显,创新探索“五老调解室”,经验被《人民日报》刊发。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行动,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。